歷代志下

歷代志下

30) 瑪拿西悔改
1/6/2017


作者:高銘謙(「爾道自建」授權使用,經同工修訂)

經文:歷代志下三十三 10-17

作者分享:
在列王紀下的描述中(王下二十二章),瑪拿西是一位不悔改的大惡人,他離棄耶和華,不遵行祂的道(王下二十二22)。但歷代志作者筆下的瑪拿西卻是一位願意在犯罪後自卑悔改的人,代下三十三10-11節描述因為瑪拿西不聽耶和華的警戒,神便使亞述人把他擄到巴比倫去,在急難中,瑪拿西「自卑」(12節)、「禱告」(13節),活出了代下七14節的信仰,神便按照祂的應許,垂聽他的禱告,使他歸回耶路撒冷(13節),再次以歷史說明代下七14節的應許是真的。在此,我們看見大惡人也可以自卑而逆轉命運,也說明巴比倫是一個回轉及悔改的地方,指出被擄雖是刑罰,卻是讓惡人回轉的機會。

當瑪拿西悔改後,他立刻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;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,拋在城外(15節)。之後他便重啟耶和華的禮祭,獻上平安祭及感謝祭(16節)。同樣的,我們可以看見先潔淨,後獻祭,再感恩的次序,這樣重啟禮祭的決定雖沒有像希西家般的徹底,但卻說明了歷代志作者對代下七14節神的應許,以及他對耶路撒冷禮祭的重視。

歷代志作者對神的殿滿有熱心,任何君王的興衰連結於聖殿禮祭的興衰,敬拜的態度(代下七14)決定了敬拜者的福禍。歷代志作者身處第二聖殿的年代(被擄後的年代),正如尼希米與以斯拉一般,他要面對外邦人對耶路撒冷聖殿的攻擊,他為了鼓勵第二聖殿的以色列對聖所禮祭的信心,便透過寫第一聖殿的歷史,鼓勵第二聖殿的人要自卑、禱告、尋求及回轉。這樣,再大再多的敵人也不怕,因為耶和華必按照祂的應許賜福,赦免罪惡,醫治土地。

思想:
在歷代志的敘事中,我們處處都看見這樣的信心。你也願被歷代志的神學影響,同樣活出對神應許的信心嗎?
牧者信箱